5月21日,国际教育学院于松山湖畔举办“匠心壶韵领略精彩非遗,创融东西遇见中华之美”来华留学生文创实践教育活动。活动以紫砂陶艺为载体,通过非遗技艺的沉浸式体验,架起来华留学生感知中国文化的桥梁,彰显新时代南工育人观中“创的精神”。学校党委常委、副校长魏萍,国际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、院长张海宁,创新创业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、院长纪海波,宜兴市三杯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学锋及40余名中外师生共同参与。活动仪式由国际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、副院长张莉主持。
活动伊始,魏萍以紫砂陶艺的历史地位为切入点,强调其作为“中国陶瓷艺术高峰”的文化价值。她指出,此次活动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承实践,更是通过“产教融合”推动文化创新的里程碑。她强调,让留学生成为非遗的‘体验者’、‘创新者’和‘传播者’,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路径。
魏萍为10位宜兴紫砂工艺美术师颁发了创新创业导师聘书,张海宁与张学锋共同为“非遗传承 双创赋能”来华留学生文创实践教育基地揭牌,标志着校企合作正式启航。
活动特别设计“沉浸式非遗工坊”,留学生们在制壶师傅指导下,从揉泥、拉坯到雕刻,亲历紫砂壶的诞生过程。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林丹感叹:“泥土在指尖旋转成型的瞬间,我触摸到了中国匠人的耐心与智慧。”泥绘环节中,留学生们将本国文化符号融入东方美学,如非洲图腾、阿拉伯花纹与紫砂传统纹饰的碰撞,诠释“创融东西”的深意。茶艺体验区,来华留学生们在茶香氤氲中学习“凤凰三点头”等传统茶道。活动中,现场展示的留学生作品中,埃塞俄比亚学生将紫砂壶与当地木雕结合,打造“中非友谊壶”,印度学生设计的“茶壶盲盒”以现代营销模式推广非遗。
活动尾声,留学生们手持亲手制作的紫砂作品合影,作品上镌刻的“和”字与各国语言的“友谊”字样交相辉映。正如活动主题所言,紫砂陶艺以“匠心”为笔、“文化”为墨,书写中外文明互鉴的新篇章。未来,国际教育学院将继续加强产教融合,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,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。
活动现场
活动现场
活动现场
供稿:国际教育学院图/王亚雯文/王亚雯编辑/储杨校对/审核/张海宁、张莉